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榫卯连接和斗拱连接是一种技艺高超的建筑模式,这两种连接方式能是各种木结构建筑更坚固,下面就为具体介绍一下这两种结构。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榫卯连接
自然界中树枝杈生于树干,树干、树枝有机地“连接”为整体,形成可以承重的结构。观察一含木节的树干的纵剖面,会发现节孔恰似一卯眼,枝根恰似一榫头插入节孔。此可谓一种天作之合的“榫卯”连接,效法自然,将梁(额、枋)等水平构件端部切削成榫,在柱上凿孔为卯,梁柱便通过榫卯连接为一体,这种连接似浑然天成的而历久不衰。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斗拱连接
树干顶端向上向外生长树枝以承托树冠,承重力与风力,可谓树状结构,古代木结构中,在柱顶向上向外逐层叠放弓形悬臂构件,是谓拱,拱与拱之间设置方形木垫块,是谓挑檐,斗拱连接恰似由树干顶端扩展的树冠,是效法自然的又一杰作。
斗拱连接在东汉及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建筑物中既已广泛采用,至唐代在建筑物高度中所占尺寸比例高达到顶峰,其大者可占柱高的0,4-0,5倍,表现为斗拱雄大,头大身短。采用拼合构件的目的是为了节约大截面木材,做到小材大用,以此推侧,早在宋代,即已面临木材短缺的问题,否则就没有必要制作拼合构件了,实际上,到明清时期,华北地区木材资源行将采伐殆尽,合构件在这一时期已大量、普遍地采用,即便是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天坛祈年殿这样重要的大型建筑,其直径达1,06m的绘金龙柱子,就是由多块木料拼合而成。